2024欧洲杯买球

技术支撑

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

来源: 2017/1/13 14:25:36??????点击:
本文拟从韶关市经济结构的特点入手,分析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,为调整韶关经济结构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参考建议。


  一、韶关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


  近几年来,韶关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、新要求,紧紧把握大好机遇,从实际出发,不断创新发展思路,确立了科学发展、保护生态、改善民生、促进和谐的工作主线,不断优化产业产业结构,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,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优化结构良性互动,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,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


  (一)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


  韶关市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,优化第一产业、增强第二产业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,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。2009年,全市生产总值571.73亿元(当年价),增长10.1%。第一产业增加值82.06亿元,增长6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233.77亿元,增长8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255.90亿元,增长13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1.8∶48.5∶19.7调整为2009年的14.3∶40.9∶44.8。第一产业下降17.5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下降7.6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上升25.1个百分点。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“二一三”格局转变为2009年的“三二一”格局,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城市经济占主体的质的转变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,即第一、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,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的产业结构。


  (二)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


  随着近几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内涵式方向发展,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,农业生产能力提高,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。2009年,韶关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.6%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8元,增长10.1%。


  1、农业全面发展,结构不断优化。2009年,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.6%,粮食产量增长6.6%,蔬菜、花生、水果产量分别增长8.5%、4.9%、27.8%,生猪出栏量增长12.1%,肉类总产量增长10.2%。种植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.8%提升为2009年的73.4%。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。粮食播种面积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66.6%降到2009年的52.5%。优质粮食面积比例提高,粮食持续丰收。花生、蔬菜、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。牧、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9.9%、0.8%提升为2009年的14.8%、3.6%,分别提高4.9和2.8个百分点。


  2、主导产业不断壮大,特色农业呈区域化发展。通过抓主导产业,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。优质稻、蔬菜、特色水果、优质畜禽、优质鱼、竹类等七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。在曲江、南雄等县(市、区)建立了一批优质米生产基地,积极推进100万亩优质稻生产加工基地工程建设。先后建立了无公害蔬菜、新丰佛手瓜、仁化沙田柚、乐昌马蹄、翁源三华李等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。韶关市已初步形成一批“一乡一品”乡镇和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。全市共有省市级专业镇30个,约占全市乡镇总数的30%。其中兰花专业镇翁源县被誉为“中兰花第一县”和全大兰生产基地。现代特色农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,增加了经济效益,并带动全市现代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

  3、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。韶关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,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。目前,全市累计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生产企业(或单位)共有74家,其中,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8家、绿色食品认证9家、有机农产品认证7家;产品144个,批准产量26.72万吨/年。


  4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,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快。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、发展现代农业,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。2009年,韶关市有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家,同比增2家,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,同比增8家,销售收入达30.72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1%,带动农户15.34万户,占全市农户总数32%,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968元,增长7.1%。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市各地已有建成或在建的占地300亩以上的各类农业园区24个,总投资8.41亿元,分布在10个县(市、区),涉及水稻、蔬菜、水果、黄烟、蚕桑、糖蔗、生猪、水产等产业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。


  5、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。2009年,韶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57个,总资产3.47亿元。社员9301人,带动农户80013户。另外,我市有8家合作社被列入省级合作社示范单位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